当时的农科队,除了十一个人和几亩田外,就只有大队的土坯房会议室供我们使用,农具个人自带,大队穷,拨不出经费,没有肥料就摊派到各生产队去挑粪水。各生产队又各人要打小算盘,只让我们挑没有肥效的雷公尿(没有顶盖的茅坑里的雨水)。由于挑粪水要走二三里,而且肥效不好,于是我们自己想法在当时的公路边搭建了一个简易厕所,收集一些粪水。农闲时间,我还发动大家捡狗屎,割艾蒿沤肥,我们农科队的队员也很团结,服从指挥,都是大姑娘、小伙子,就没有哪个放不下面子,为了干好我们当时认为的了不起的事业,真正是艰苦奋斗,自力更生。
为了筹集资金,我们在杨大伯的指导下,育了几分地的树苗。因为当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毁林开荒对环境造成的危害,开始提倡绿化造林,那个时候,育树苗的很少,不像现在,花木苗圃到处都是。因此,育出的树苗是能卖钱的。当时我们主要播种了千丈、桉树、榆树,一年后,分给各生产队栽种,各个生产队还是象征性地给了一点钱。
搞农业科研,我是很有兴趣的,出身农村家庭,加上小时饿饭,少年缺粮,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,把粮食产量提上去。我们农科队里的技术员古大姐曾经在新都一农场干过几年,跟着当时新都的农场权威技术员刘老师学过育种。于是利用这个关系,我找到刘老师,虚心请教,说尽好话要到原种,回到农科队进行良种繁育。
这年,我们要了他选育的四个较好早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。在古大姐的指导下,我们开始了水稻品比试验。为了搞好品种繁育,我也积极地向刘老师请教,借些农科知识方面的书学习。什么水稻培育基本知识,品比试验的操作办法等等,不懂就学,通过努力确实增加了不少农科知识。
那时候,为了干好自己认为是非常高尚的事业,我总是每天早早地出门,赶到农科队的田边,看看农科队的庄稼,再比一比几种水稻长势的差别,观察记录四个早稻新品种长势情况。我们农科队其他几个热心这项事业,关心集体的队员,也会在规定时间前赶到,每天第二个赶到的一般就是小李。我们十一个队员,干活都不偷懒。只有知青小王身体弱一些,我们都尽量照顾她。
评论